自古以来,许多历史学者对司马迁所编写的《史记》进行了广泛的评述,其中褒贬不一,但其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却无可争议。这部传世之作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,也为后世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。然而,大家是否知道,在《史记》的编写过程中,司马迁并未完全做到公正与理性,他在某些地方掺杂了个人的情感色彩,导致两位帝王在史书中“消失无踪”,且他对此并未做过多解释,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。
首先,我们来看夏朝时期的寒浞。寒浞曾经篡位,自立为帝,掌权长达四十年,按理说,他应当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,但奇怪的是,关于他的记载极为稀少,甚至有些人根本未曾听过这个名字。为何他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拥有重大影响的帝王,几乎在史书中被完全抹去呢?原来,这一切与司马迁的个人情感以及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夏本纪》中,仅仅简略地提到过“少康失国”几个字,对于寒浞的篡位事件没有过多的说明,而《左传》对此也有简短记载,提到寒浞如何谋权篡位的过程。那么,寒浞到底做了什么坏事,导致史学界乃至司马迁本人如此痛恨他,不愿提及呢?
展开剩余81%寒浞的出生地大致位于今天的山东潍坊一带。他的祖先是黄帝时期的马车手,凭借祖辈的功劳,黄帝为其赐予了“寒”字作为封号。然而,寒浞从小便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,他天性顽劣,常常做出种种恶行,扰乱了四邻的安宁。当周围的人向寒浞的父母投诉时,他们决定严厉地批评他,想要改掉他的坏习惯。可没想到,寒浞非但没有悔改,反而在一次父母批评后,将父母绑起来,继续做坏事。
在被族长逐出寒国后,寒浞毫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和亲人,表现得极为潇洒,丝毫没有悲伤。15岁时,他为了生存拜了一位猎户为师,学习武艺。但当寒浞学成之后,他心生一计,深怕师傅收其他更强的徒弟,便趁着夜深人静时,将师傅一家人全部杀害。种种恶行已经表明寒浞已无底线,完全失去了人性。
当他听说后羿攻占了夏朝的都城后,立即投靠了后羿,通过极尽奉承和阿谀之词,成功获得了后羿的信任,最终被任命为宰相。然而,后羿在享受太平盛世的同时,并未注意到身边的寒浞,竟与自己并非心腹之人。寒浞通过种种手段,勾结党派、私通后宫、设计陷害,终于谋杀了后羿,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。随即,他将国号改为“寒”,并统治了四十年。
正是因为寒浞如此凶狠、冷血的行径,司马迁才在《史记》中几乎将他从历史中抹去。儒家思想在汉代受到极高的崇尚,尤其是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这些道德标准深得民心。而寒浞不仅不孝顺父母,还残忍杀害师傅,目的仅仅是为了夺取权力,这与儒家所倡导的道德理念格格不入。因此,司马迁没有将寒浞的历史记录入《史记》,不仅是因为他的恶行,也因为在那个时代,做出这种历史记录有可能被视为“附和”寒浞的暴政,犯下逆历史之罪。
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周幽王死后出现的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。周幽王死后,周携王与周平王形成了并列的局面,但《史记》却没有提及周携王,只记录了周平王的事迹。那么,为什么周携王的存在被史书抹去呢?
原来,周幽王在废除了太子和王后后,引发了申侯的不满,申侯带兵攻入镐京,杀死了周幽王,并辅佐自己的外孙周平王即位。然而,周平王的地位并未得到普遍认可,只有少数几个诸侯国承认了他,而许多旧贵族则支持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。于是,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维持了长达21年。
尽管周平王最终通过战争解决了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,但他对此始终心有不甘。在平定了周携王后,周平王开始极力清除一切有关周携王的记载,史官们为了迎合周平王的意愿,自然也不再提及周携王的历史。司马迁作为史官之一,便受此影响,在《史记》中没有记录周携王的事迹。
此外,司马迁对于“嫡长子继承制”有着坚定的信仰。他认为,作为嫡长子的周平王应当继承父亲的王位,因此他认为周携王并非正统继承人,因此也未在《史记》中记录这一段历史。
通过这两个帝王的例子,我们不难发现,司马迁在编写《史记》时并未做到绝对的历史公正,而是将自己的个人偏见和价值理念代入其中。这些未被记载的历史,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和史官的选择。读史时,我们应当多角度分析,审慎对待历史记载,避免被史官的主观意识所左右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开云体育平台app好ky9t.vip隔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